阿里手册是怎么约定的
阿里巴巴 Java 开发手册(https://kangroo.gitee.io/ajcg/#/)
- 开放接口层:可直接封装 Service 方法暴露成 RPC 接口;通过 Web 封装成 http 接口;进行网关安全控制、流量控制等。
- 终端显示层:各个端的模板渲染并执行显示的层。当前主要是 velocity 渲染,JS 渲染, JSP 渲染,移动端展示等。
- Web 层:主要是对访问控制进行转发,各类基本参数校验,或者不复用的业务简单处理等。
- Service 层:相对具体的业务逻辑服务层。
- Manager 层:通用业务处理层,它有如下特征:
对第三方平台封装的层,预处理返回结果及转化异常信息;
对 Service 层通用能力的下沉,如缓存方案、中间件通用处理;
与 DAO 层交互,对多个 DAO 的组合复用。 - DAO 层:数据访问层,与底层 MySQL、Oracle、Hbase 等进行数据交互。
- 外部接口或第三方平台:包括其它部门 RPC 开放接口,基础平台,其它公司的 HTTP 接口。
通常的项目结构
就以当下非常火热的 Spring Boot 典型项目结构为例,创建出来的项目应该总体分为三大层:
- 项目根目录
/src/main/java
:放置项目 Java 源代码 - 项目根目录
/src/main/resources
:放置项目静态资源和配置文件 - 项目根目录
/src/test/java
:放置项目测试用例代码
而位于 /src/main/java
目录下的 Java 源代码的组织结构大家比较关心,这地方也只能给出一个通常典型的结构,毕竟不同项目和团队实践不一样,稍许有区别,但整体安排应该差不多。而且如果是多模块的项目的话,下面的结构应该只对应其中一个模块,其他模块的代码组织也大致差不多。
各个目录详细介绍:
1 | |_annotation:放置项目自定义注解 |
然后接下来 /src/main/resources
目录,里面主要存放静态配置文件和页面静态资源等东西:
1 | |_mapper:存放 mybatis 的 XML 映射文件(如果是 mybatis 项目) |
当然,这地方估计有一个很多人都会纠结的关于 DTO/VO/DO 等数据模型定义的区分。这在《阿里巴巴 Java 开发手册》中倒是做了一个所谓的严格区分,那本书上是这样去定义的:
- DO(Data Object):与数据库表结构一一对应,通过 DAO 层向上传输数据源对象。
- DTO(Data Transfer Object):数据传输对象,Service 或 Manager 向外传输的对象。
- BO(Business Object):业务对象。由 Service 层输出的封装业务逻辑的对象。
- AO(Application Object):应用对象。在 Web 层与 Service 层之间抽象的复用对象模型,极为贴近展示层,复用度不高。
- VO(View Object):显示层对象,通常是 Web 向模板渲染引擎层传输的对象。
- Query:数据查询对象,各层接收上层的查询请求。注意超过 2 个参数的查询封装,禁止使用 Map 类来传输。
老实讲,看到这么多对象的定义,我也是很蒙的。实际项目开发时,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照搬去定义这么多层对象,这样后续做对象转换工作都能烦 skr 人。
出于简单起见,我个人觉得,只要保证业务逻辑层 Service 和数据库 DAO 层的操作对象严格划分出来,确保互相不渗透,不混用,问题应该就不大。比如在上面举例的这个项目的代码结构中,Service 层处理的对象都定义在了 DTO 包里,而 DAO 层处理的对象都放在了 Entity 包里了。
项目结构划分总结
对应代码目录的流转逻辑就是:
一些注意事项
- Contorller 层参数传递建议不要使用 HashMap,建议使用数据模型定义;
- Controller 层里可以做参数校验、异常抛出等操作,但建议不要放太多业务逻辑,业务逻辑尽量放到 Service 层代码中去做;
- Service 层做实际业务逻辑,可以按照功能模块做好定义和区分,相互可以调用;
- 功能模块 Service 之间引用时,建议不要渗透到 DAO 层(或者 mapper 层),基于 Service 层进行调用和复用比较合理;
- 业务逻辑层 Service 和数据库 DAO 层的操作对象不要混用。 Controller 层的数据对象不要直接渗透到 DAO 层(或者 mapper 层);同理数据表实体对象 Entity 也不要直接传到 Controller 层进行输出或展示。
参考:
打赏